跳转至

大一小记

I 写在前面

[!AI_SUMMARY]-

文章是大一学生对大学第一年的总结,重点在学习和生活体验,尤其是信息安全专业。

  • 大一秋冬学期: 初到大学,逐渐适应学习节奏,强调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,分享工信专业分流资料。
  • 大一春夏学期: 结识更多专业同学,获得学长学姐经验,详细介绍“计算机系统 I“数据结构基础”和“微积分甲(II)”的学习体验,感受到学习压力。
  • 关于信息安全专业: 选择信安的原因包括竞争压力、经验分享和个人兴趣,认为课程内容扎实但需付出努力。
  • 总体而言: 文章真实反映大一学生的体验和思考,对想了解信息安全专业或即将入学的学生有参考价值,建议根据兴趣和能力选择专业,准备迎接挑战。

今天上午结束了大学一年级最后一门课程的考试,不知不觉大一就要结束了。虽然成绩平平,但还是想写一个小总结吧。

本来是 6.28 考完了就打算写的,结果还是拖到了现在……

一个 23 级信安本科生的回顾小结,课程分享不多,更像是我的大一“学习生活”概述吧。

II 关于大一

II.1 大一秋冬

II.1.1 游览校园

初到大学,对我这个来自小县城的人来说满眼都是新奇。

在秋学期,我差不多把紫金港校区东区走了个遍,哪里有食堂 (最终个人结论是东教麦斯威喜添最史) ,教学楼的结构,建筑的布局等等。对我来说,虽然势必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逐渐熟悉这些,但我是一个不喜变化的人,希望早早把全局安排好(典型的 J 人吧)🧐。

II.1.2 学习课程

我相信很多人会和我起初一样,认为大学课堂和高中课堂的唯一差别只是“教室不固定,教师不固定,座位不固定,课程每学期变”。所以,在第一二周的时候的到课率是极其高的;最开始的作业提交速度、质量也是很高的。慢慢地,大家发现,不到课似乎不是不可以的 有时候确实难以赶来上课……渐渐的,上课人就少了🤫。

但是更多时候,盲目跟风很难学到东西。基于不同大学不同老师的讲解质量、学生本人的勤懒程度(不要现在下定结论自己能够坚持下来、以及自己在高中时的基础,我们应该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方法。在我看来,老师为了不让学生过度摆烂应当采取一些措施,但是这些措施应当主要以结果来评定。大学应该是一个自由度较高的场合,翘课不等于不学,我们应该去尝试不同的解决办法、去以较低的成本去试错、去进步。

很可惜的是,基于大学的“生物多样性”,即便是比较开明的老师,也并没有办法区分大家如果没有听从 ta 的安排的话,是在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,还是躺在寝室打游戏 / 睡觉。所以,烦人的考勤、考核机制等出现了,并占据了我们相当一部分时间。而如何去衡量上课 / 自学 / 摆烂,成了一门学问。这门学问不好教,也不会教、不能教💦。

大一秋冬的课程安排上都是基础课程(例如我学的是微积分 / 线性代数 /C 语言程序设计 / 大学英语 III,学习方式还是比较贴近于高中上课的,所以也没啥好讲的,刚刚高考完的勇士比我更加熟悉。

II.1.3 发掘自身

在大一秋冬的课程中,我们学的更多是基础内容,这也是因为现在大家选的是大类,大类中亦有许多方向可选。而在分流时,我们可能需要更多的考量。

以工信为例,有的人喜欢编程 / 网络架构而选择了去争抢 CS;有的人讨厌编译器眼花缭乱的报错信息,不喜欢和太多人去竞争 / 不喜欢面试,就选择了对于编程要求更低的其他专业。工作 / 发展不可能是我们选择专业时不去考虑的,但是谁说就是全部呢?

努力发现自己想学啥,别像我一样在分流周手忙脚乱地找各路信息,填报志愿时犹豫不决。🥲

这里附带自己分流时的整理,但是比较乱,信息可能也比较老🤐。

II.2 大一春夏

II.2.1 生活上

在大一的春夏,由于我的专业——信息安全的培养方案安排,有了更多的课程是本专业同学一起上的课,我更加容易接触到本专业的同学了;大概是专业人数较少,我们比较快的就熟络了起来,专业群也渐渐热闹起来。

基于此,我在大一春夏结识的朋友范围更小了,但是交流更多了。我们分享获得的信息,一同扩展视野;我们与彼此交流自己的想法,共同解决 作业 问题(讲真,都能完全独立完成真是大佬;我们偶尔地约饭,就单纯坐在一起说话聊天……当然,一切都基于你愿聊敢聊;信安不能够帮 I 人变为 E 人。

同时,在大一下我也更加结识了很多信安直系学长学姐,发现了 IS 跨年级群;虽说群活跃人数占比不大,但庞大的基数下群中依旧比较热闹。我们可以在群中“包括但不限于选课、考试、未来规划、活动、实验”,比较直观地当然是询问一些选课情况(哪个课 / 老师怎么怎么样等等,对将要上的课有一个基本的了解。当然,群内也会偶尔唠唠嗑,例如比较经典的一个场面是从 18 级到 23 级,一群人发送“谁能卷过你们信安的呀”🤣。

II.2.2 学习上

对于几门“专业基础课”,许多 98 经验贴写的比较清楚直接了。

note link 是我收集的一些笔记链接。

II.2.2.1 计算机系统 I

作为课改重点之一,计算机系统相比往届一直在修改,尤其是实验上。平时作业较少,主要花时间在实验上。

实验采用主要采用 verilog 这一硬件描述语言,近年都有助教们写的实验框架代码和实验指导;我们所做的更多是补全一些关键的模块;这样看来 ,写一个单周期 CPU 还不是简简单单 ,我们可以将更多地精力放在逐步学习关键语法和如何应用上。

同时,在这门课上,我也学会了更好地去使用 git 这一工具,认识到 makefile 的妙用,以及如何在一大堆抛出错误中找到问题所在(真的吗

也正因重点在实验,理论课程进度又慢于实验的 ddl,所以一部分人开始忽略理论课的学习(包括我,也导致了期末理论考的一脸懵……

II.2.2.2 FDS(数据结构基础)

基于 C 语言,我第一次接触到算法,学会如何使用简单的数据类型和语法去实现更为强大的功能。

这门课有一个恼人的机制 PR(peer review,同伴互评,记忆中上过几次朵朵 /98 十大。由于大家水平各异、评判标准不一,以及一些不便言明的心态,总会有人被抓住一些小细节扣分;虽说影响甚微,但大概觉得自己幸幸苦苦写了几天的代码 / 报告被随意扣分,多少有些不快。

好在这门课有 4′ 的 bonus,加上 yzq 老师平时的小测主要是在点名,平时分基本能够拿满;期末考试……大家都说多做题吧,但是有时候还是做不出来;最后有 8 分程序题,个人留了 45 分钟都没写完,结果是 1 分没有(个人写代码太慢了,考完就能看到成绩了🥲。

II.2.2.3 微积分甲(II)

大一秋冬,标准的高中生心态,所以微甲(I)学的还不错;到春夏时,上面两门大课就够吃一壶了,所以花的时间确实少,基本是看着答案写完作业就作罢了,更多地吃高中和大一上的老本了。在 zjf 老师班上,最后总评还不错,期中期末都挺糟的,应该是捞了。

II.2.2.4 大学物理乙(I)

高中物理还不错,所以个人有吃老本嫌疑,课听的也比较少(逃

在王震 / 宋超班,两位老师一人春一人夏,都不点名,小测提前通知,题目都还比较简单;在期末的时候听课比较多,宋老师讲课挺不错的(对不起王老师🥲,时间把控好,内容清晰,也不在意我们在下面干啥。

4 次小测,总体比较简单;第 2 次小测比较难,扣了一些分,之后甚至在第 4 次小测给了 bonus,把扣的分补回来了😇。

II.2.2.5 其他

其他课程就不谈了,主要是思修课,大家对这类课褒贬不一。

个人感觉比较大的原因是:这些课的投入和回报确实相关系数较小……

III 关于我的专业——信息安全(工信)

III.1 专业分流

我的高考录取志愿为“工科试验班(信息)”,简称为 工信,专业分流在开学后的 10 月中旬到 11 月进行,我在分流中进入了信息安全,故为非图灵班。当然,24 级开始图灵班没有信安了。

在计算机学院的四项专业中:计算机科学与技术(计科,CS、软件工程(软工,SE、信息安全(信安,IS、工业设计(工设,ID)

相比于上一届,我们这一届多了一个程序——上机考试,其内容为: 线性代数、微积分、C 语言程序设计 (大致是 3:3:4 分数比,记不清了,如有错误,敬请指出,考核范围为当时所学内容(进度差不多,略有快慢。具体机考在专业分流中占比多少不清楚,学校的给的通知中只是指出“机考成绩作为面试评分的重要参考依据(工业设计专业除外)”。

最为重头的当然是面试表现和高考相对成绩 1 ,不过今年居然在军训前后就有一次数学与计算机能力测试,暂不清楚其用处,不加讨论。

III.2 选择信安

为什么选择信安?就像各位选择大学一样,原因是复杂的:

  • 分流时,信安竞争压力小🤪
    • 相当一部分工信人都认为 CS 在工信中最棒,分流时其报录比几乎达到了 2:1。事实也确实是 CS 学习内容充实、压力大、未来平均就业情况好、工资高;相比之下,信安 1.5:1 的报录比似乎没那么吓人。
  • 98 一些分析文章的影响(需要 ZJU 内部网络)🧐
  • 觉得自己进不了计科😅(逃)
    • 虽然但是,有一部分第一志愿为信安的人确实也是和我一样这么想的,因为大部分所谓的“热门专业”在第一志愿肯定是会爆满的;
    • 可能确实是被大量的竞争者吓跑了吧。

III.3 就读体验

准确来说,我只当了半年的信安人,但是也是部分地体会到了前人经验贴中的一些酸甜苦辣;但是根据学长学姐的反映“你们信安小登吃的真好啊”,大概也是有“哎,我们那个时候……”的感觉了(㐅

假设我将课程按三类进行大致划分(不论给分,主要依据学习体验和个人收获来看)

  • 硬 —— 课程内容充足有意义,但是要想不错的成绩很累;
  • 水 —— 课程成绩和你投入精力关系不太大,讲究“技巧”;
  • 史 —— 课程要求内容实际意义较小 / 课程内容陈旧,且“没有过多技巧可言”。

那么大一春夏信安的课大多数确实是硬;计算机系统 I + 数据结构基础 + 微积分甲(II)的轮番作业轰炸下,冬学期周末几乎是没有的。很多时候,熬夜似乎是唯一的选择;因为在大学生的普遍作息下,我们不可能早上 6 点起来干活(因为你会发现很可能就套上了“卷”的帽子了,明明很晚睡也是在完成作业;很多时候,夜晚 2 点依旧有人活跃着;在一次聊天中,也就有了“谁能卷过你们信安的呀”画面……

一言以蔽之,我认为在信安确实能够学到东西,但是确实会很累;朋友圈不时传来悲鸣,那是我和我的同学💦。

经常性地,我可能听到某一个同学说 xxx 真是史课,而另一位同学说 xxx 相比 yyy 好多了 2。有时候上一些课确实是像在吃史(即使谐音,也是陈旧,但是也许信安比较新兴,没有太多老本,所以总体上确实更好?

我没认真读过其他专业课,不做评价,还请结合多方信息判断。

如果问我推不推荐选信安🤔,愿学者可。

【补】面试细节

【叠甲】下面我的做法纯属个人想法,并不能保证能够每次发挥作用。

面试开始结束比较经典吧。

开头 1-2 min 自我介绍 / 陈述,我当时主要把个人简历背了一遍(因为没啥好说的;然后好像有个小问题,我在一起面试的 6 人(包括我自己)顺序的中间部分,所以是先精简地概括前面人我认同的观点(水长度,再加一些自己的想法。

结束的时候问个人的未来规划,如国内读研 / 工作 / 出国。

比较有意思的是中间的游戏(下面具体数字可能有误)

通过抽签决定身份,2 人为攻击者,4 人为防守者 3。防守者的身份牌上有一个数字,两个人是相同的(即有两个人是 a,两个人是 b;攻击者身份牌上没有。所有人都知道,0 < a < b < 1000 ,且防守者只知道自己的身份牌上的数字,不知道谁是队友,a/b 只知道自己手里的那个,攻击者同样不知道队友。身份牌看完收回。

游戏时间 15min(大概,在时间结束时,给出自己的结果。防守者的任务是判断自己是较大者还是较小者;攻击者的任务是猜出 a/b,允许范围为 [a-1, a+1] + [b-1, b+1] (还是 2 来着?不重要;可以“私聊”。

在听到规则的时候,其实当时我已经认为防守者达到目标更加简单。

因为防守者将自己的数字加减一个(心里随机想一个)0 1;再放大 1000 -1010 倍,公布出来,还是比较好比较的。例如 a/b 500 附近的话,550*1000/1010 = 547,这已经相差 3 左右了,何况不知道是否放大 / 缩小了一位,攻击者直接反推风险很大;而防守者只要相差大于 1,大小关系不会变(且在 1/4 的概率下才靠近即使就为 1,也是约 1/4 概率交换大小关系,哪怕是真正靠近了,基于两数相加为定值时,靠的越近的因数相乘得积越大,较大的数乘以一个的数更大的可能性也就越大,依旧有一半以上的可能性判断正确。此外,你是 4 个人,这样下来总该有一两个人正确的。胜利者不一定分数好,面试官还要看你的表现;你能够提出一个让攻击者失败概率极高,而友方通过率高的方案,哪怕最后你失败了,也是很加分的。

但是,那 1/3 的概率就给我选到了,这我没辙了,能做的更多是干扰他们的讨论。

他们提出了二分法,比如自己的数字 (大于 / 小于)某个阈值;我就向着有前面的人提出的一边靠;始终有两个人“佐证”,无法判断我是否为攻击者。他们想到了我上面的思路,但是对于放大倍率区间没有考虑好,基于 [5-10];我直接打断其发言 4“那攻击者除回来不就好了”,ta 也没再思考这个方案。

当然,不知道队友是谁,我也不记得 ta 的表现了。总之我们没能够很好地截取信息,猜测在 [510-540] 之间,他们也完全没交流出结果。最后防守方无一答对(其实我也匪夷所思,理应能够蒙对一两个;我蒙了个 525。结果是(522,524,我惊险地踩线;我的队友运气比我差些。

事后才发现,有一个 522 的人记成自己是 528 了 😅,导致两个 524 都认为自己小了,他自己则认为自己更大,第四人原因未知。


  1. 当时为:高考相对成绩 = 学生高考成绩 / 生源地省市录取工信大类高考成绩最高分 ×100,占比因不同学院 / 专业而异;请以最新消息为准。 

  2. xxx 是本专业课,而 yyy 往往是其他专业的类似课。 

  3. 也许当时不是这么叫的?无所谓了

  4. 当然不太礼貌,但我都是攻击者了还要什么礼貌。 

评论